2018年4月12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大学完成的“超材料电磁特性及其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成果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成果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材料微波传感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超材料传感特性研究”和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开展研究。
3、项目所取得的理论研究成果为:
提出了一种内置式交互式电磁斗篷,其特征是电磁场能渗透到斗篷内,置于斗篷内的物体在被隐藏的同时能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互;提出了一种任意形状的电磁波聚焦器,获得了其材料参数分布特性通用表达式,将器件功能、形状和材料参数方程进行了统一;根据Maxwell方程、声波方程、热学方程的形式不变性,通过坐标变换进行器件设计,凝练了通过改变材料等效参数来调控物理器件功能的变换科学思想;研究了近零介电常数和磁导率超材料对电磁波的调控机制,提出了通过近零电磁超材料控制天线的辐射特性,以及将辐射源置于近零材料区实现功率合成的方法;基于在正负材料交界面上表面波形成后所产生的局域效应进行传感器设计:基于褶皱金属结构产生类表面等离子体模,实现了宽带分子谱传感;提出了采用石墨烯波导的传输模式与分子作用引起传输系数的变化来进行分子检测,传输系数特征峰与物质分子谱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宽带分子谱传感。
4、公开出版科学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篇,8篇代表论文影响因子累计22.37,被正面引用125次(SCI他引),被SCI top期刊正面应用38次,Nature index期刊正面引用13次,有3篇代表论文分别被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开源期刊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和Physical Review Letters引用。
5、项目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研究团队建设:培养了博士1名,硕士15名,3篇硕士论文获得云南省优秀学位论文;1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连续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和特别资助;1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
综上所述,专家组认为,项目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丰富,难度大,理论创新点突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该系列成果中的以下理论研究内容:内置交互式电磁斗篷、任意形状电磁波聚焦器、近零电磁材料定向天线、负材料传感器、通过改变材料等效参数调控物理器件功能的变换科学思想、以及亚波长褶皱金属结构和石墨烯波导宽带分子谱传感方法中的部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建议:继续加强应用拓展研究。
专家组成员
杨秀国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龙 华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周 凯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学院教授
李巡生 云南省软件中心总工程师
彭 艺 昆明理工大学副教授
王健培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50试验场副总工程师
杨 彬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50试验场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