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7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农业大学完成的“独龙牛消化特性及其瘤胃微生物学基础”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成果完成方提供的所有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一致意见:
一、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独龙牛是我国珍稀的半野生半家养动物,项目组紧紧围绕独龙牛以采食竹子为主要饲料而表现出较快生长速度的消化生理和瘤胃微生物学基础关键核心科学问题,通过近20年努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基金等10余个项目的支持下,结合传统营养学、微生物学研究方法与现代微生物组学技术,系统开展了独龙牛消化特性、瘤胃环境、瘤胃微生物计数和瘤胃微生物组研究,获得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在微生物组方面取得突破进展,为独龙牛从半野生到家养、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为独特瘤胃微生物资源挖掘、高活性酶制剂开发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创新性如下:
1. 系统研究了独龙牛采食竹子、树叶、杂草等高纤维饲料条件下体尺体重的生长规律,发现独龙牛早期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同时,通过消化代谢试验、瘤胃发酵参数测定、体外消化和发酵产气试验,揭示了独龙牛采食竹子为主要饲料保持较快生长速度的消化生理,发现独龙牛瘤胃液对竹茎、竹枝、竹叶、稻草等粗纤维DM体外消化率显著高于云南黄牛;独龙牛以竹子为食具有较高的采食量,能够维持较高的瘤胃pH值、NH3-N、TVFA浓度。
2. 结合传统培养和现代测序技术,系统研究了独龙牛瘤胃微生物的数量、菌群结构、组成(细菌、真菌、原虫和古菌)及其在纤维降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现独龙牛瘤胃细菌总数、纤维分解菌、淀粉分解菌数量显著高于采食相同饲料的云南黄牛;独龙牛瘤胃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值为1.05:1,高于黄牛的0.65:1;独龙牛瘤胃真菌含量较高。研究全面揭示了独龙牛瘤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为挖掘具有应用潜力的独特微生物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3. 系统解析了独龙牛瘤胃粗纤维降解功能微生物及GHs、CEs、PLs、GTs、CBMs、AAs相关碳水化物功能酶,发现粗纤维降解为单糖的代谢过程中GH家族发挥主要作用,阐明了cel-GHs、hemi-GHs和oligo-GHs三个酶系在纤维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发现了6磷酸-β-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独龙牛中的表达高于云南黄牛,发现了独龙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生成途径中编码关键酶的微生物丰度高且多样性丰富,揭示了独龙牛瘤胃微生物粗纤维的降解机制,首次构建了独龙牛瘤胃微生物粗纤维降解模式图。研究成果为纤维物质降解和新型酶资源挖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4. 挖掘了独龙牛瘤胃微生物高活性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并得到其酶学特性。从Fosmid文库中筛选到高活性纤维素酶Umcel-1、CMC-1,BAC文库中筛选到2个细菌纤维素酶(B1和B2)及2个真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EglF2、XynF1);得到其酶学特性。为独龙牛瘤胃纤维高效降解提供直接依据,为高活性酶制剂的开发和饲料高效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成果发表论文55篇(SCI收录12篇),20篇代表核心论文他引367次;完成博士、硕士论文20篇(省级优秀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2件、受理1件;主编、副主编国家级出版社教材2本;1人获云南省万人计划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2人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张志刚 云南大学研究员
徐宝明 云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会研究员
黄必志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洪琼花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袁跃云 云南省畜牧总站研究员
朱伟云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王之盛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