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的“基于CTA联合3D打印技术在胸主动脉夹层精准腔内治疗的应用及体系构建”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课题组经20余年的探索,共为1209例B型夹层患者进行了TEVAR治疗,其中,应用CTA联合3D打印技术辅助腔内隔绝术治疗400余例,取得良好治疗效果。3D打印技术可重建胸主动脉夹层的解剖结构,能更加直接观察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破口及内膜片三维空间结构,有效指导外科及介入医师选择最佳覆膜支架及制订更精准的手术计划。应用3D打印模型可以准确的模拟手术、支架在体外释放的情况,从而精确指导单开窗、双开窗及三开窗的“烟囱”支架释放位置,简化手术操作难度。目前已经成为Stanford B型夹层介入治疗的有效方案。特别针对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扩大了腔内修复术的应用范围及安全性。创新性如下:
1、本研究创新性地将CTA联合3D打印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全过程中,有助于胸主动脉夹层TEVAR术的术前精准评估、精准测量、精准选择支架、精准定位和术中精准释放支架,达到微创化、精确化、个体化的治疗,且能对预后进行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更多信息。
2、CTA联合3D打印技术是指导精准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体系建立的核心与关键。该技术在治疗急性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而本研究创新性的运用,填补了这一空白。该技术的应用也使得部分A型胸主动脉夹层有望施行TEVAR术治疗。
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快速诊断-精准分型-个体化干预-多学科协作-终身随访”全病程管理流程,形成了标准化诊疗流程和完善的治疗体系。精准化、个体化3D打印技术在TEVAR术中的应用,拓展了“医-工”结合模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三、该项目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8篇,SCI文章4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课题组成员参编专著6部;培养研究生12人、博士5人,职称晋升6人;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兴滇英才-名医”2人,“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2人。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省内外22家医院,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何 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主任医师
陆永萍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主任医师
支爱华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主任医师
李鸿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学科负责人、研究员
王 罡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主任医师
李振辉 云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副主任医师
尹小川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