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贵州喀斯特地区小黄牛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04-26 浏览次数:1387

贵州喀斯特地区小黄牛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应用 xiao.jpg

  2022年4月25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召开了由贵州省畜禽遗传资源管理站、贵州大学、毕节市畜牧站、遵义市畜牧渔业站、凤冈县畜牧渔业站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贵州喀斯特地区小黄牛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创新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方的总结汇报,查看了相关技术资料,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开展了贵州小黄牛组织特异性基因调控元件研究,对地方黄牛的基因资源和种质资源进行了创新与开发利用,建立了牛种质资源基因库、DNA文库和信息库;筛选559个各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挖掘了22个特色优异基因资源,获得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因10个。

  3、建立完善“352”贵州小黄牛本品种选育与杂交改良利用的“贵州模式”,有效解决纯种繁育提质和杂交改良提效不能有机协调的难题。创立了利用贵州小黄牛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生产技术,集成推广健康养殖、优质牧草种植、疫病防制、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显著提高了贵州小黄牛养殖效益。3年累计选育纯种牛4.2万头,24月龄头均重280.51公斤,比未选育平均每头增重25.21公斤,增产11.19%;引进国外优质种牛冻精125万支,累计输配母牛82.5万头,示范点受胎率达80.5%,累计产杂种牛犊53.63万头,示范点产犊率94.62%,成活率98.05%,群体死亡率1.95%,比项目实施前三年平均3.48%下降了1.53个百分点,24月龄头均重412.3公斤,比本地牛增产41.63%。

  4、针对贵州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完善了“农户+保护区+保种场”的三级保种模式,规范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肉牛产业联盟的经营模式。在全省25个县区推广应用,服务养牛企业83家,合作社470家,家庭牧场473家,带动农户8025户,创建牛肉品牌4个,建立保种场(保护区)6个,筛选出优质杂交牛组合9个,优质高产牧草品种4个,制定发布贵州小黄牛省级品种标准5个,其他系列地方标准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培养研究生12人(博士2人),发表论文37篇(SCI 2篇,一级学报5篇),3年项目区出栏肉牛56.83万头,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润14.2亿元。

  项目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推广应用广,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成果总体达到同类技术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许尚忠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

  王志刚 全国畜牧总站首席专家、研究员

  毛华明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杨润军 吉林大学教授

  张 毅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