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2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基于绿色稻米开发的三种种子传带真菌病害防控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规范、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成果创新取得显著进展
1、首次明确了稻曲病菌侵染引起水稻ROS反应,从而释放和积累H2O2导致寄主细胞过敏性坏死,是稻曲病菌侵染造成的稻穗结构变化、花粉粒畸形、雌蕊生长受抑制以及稻曲球形成的原因之一;系统阐明了水稻种子携带恶苗病菌的优势菌群为藤仓镰孢菌和层出镰孢菌。以成膜剂为关键技术,解决了药膜浸水易脱落的卡脖子难题,研发出以QoI类和吡咯苯类药剂防治恶苗病,DMI类与QoI类药剂混配防治稻曲病兼治稻瘟病的方法,开发出4个农药产品并获登记证,其中2个悬浮种衣剂,2个叶面喷雾杀菌剂,解决了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
2、基于植物诱抗剂与水稻互作的代谢组研究,揭示出烯丙苯噻唑促进了苯丙氨酸解氨酶参与的水杨酸的合成和积累,增强了水稻植株自身防御稻瘟病的能力。开发出植物诱抗剂与SDHI类杀菌剂混配防治稻瘟病的技术,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实现对水稻苗期稻瘟病、纹枯病的有效防治。
3、创新了以种传病害检测、种子处理、诱导防控和生物源药剂为主、辅以化学杀菌剂高效使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化学农药减量增效。
4、该研究成果历时22年,获发明专利3项、农药登记证4个、绿色食品证书7个、“圳品”证书2个,发表论文6篇(SCI收录1篇),出版专著1部,发布省级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2个。该成果2020-2021年,在云、贵、川、粤等8省市累计示范推广1805.29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2.20亿千克,挽回经济损失5.35亿元;登记的农药产品获得直接效益0.73亿元;生产绿色食品大米、“圳品”大米获直接经济效益1.22亿元。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种子传带真菌病害系统性绿色防控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建议成果名称修改为:水稻主要种传病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专家组成员
胡培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
王建龙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
胡白石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魏松红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刘雅婷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郑家奎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道金荣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正高级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