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气候中心、云南省气象台、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完成的“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在云南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2018BC007)及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1426)的支持下,围绕气候变化下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生产面临的气候风险、支撑发展外向农业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气象监测预报,通过精细化气候数据推算、理论分析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构建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预报技术体系,并就气候变化对云南高原特色主要经济作物的影响进行评估及示范应用。主要创新点如下:
1.构建了低纬高原高精度农业气候数据资源及模型。建立了基准年代精细化的气候资源空间分布推算模型;构建了未来气候预估模式下气候资源精细化推算模型,推算了未来多模式多情景农业气候资源数据,明确提出了北热带、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面积增加,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面积减少,为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2.构建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模型。研制了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气候适宜性评价模型,建立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暴雨和雷暴灾害性天气过程历史库,首创澜湄流域暴雨和雷暴天气学概念模型及预报预警模型,相对数值预报模式,暴雨评分提高25%,雷暴评分提高56.9%,预报效果提升显著。
3.精确揭示了气候变化对云南低纬高原主要经济作物的影响。利用三种气候预估模式,解析了未来30年(2021-2050年)不同排放情景下高原特色经济作物茶叶、咖啡、烤烟、甘蔗、橡胶种植气候适宜性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变化特征,其技术在其他作物上得到广泛应用,支撑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国家气象行业标准1项,发表论文40篇(其中SCI检索13篇),形成的决策服务获国务院批示2次,云南省委省政府批示7次,成果支持高原特色五大经济作物生产布局,服务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许建初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舒 群 云南省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陈先刚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李 靖 云南农业大学院长、教授
周 平 云南农业大学副院长、教授
李少娟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
和** 云南****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