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非小细胞肺癌新型诊疗分子标志物的发掘及临床转化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5-02-19 浏览次数:71

科技成果评价.jpg

  2025年2月1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的“非小细胞肺癌新型诊疗分子标志物的发掘及临床转化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规范、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重点、3项省科技计划等14个项目资助下,历时13年,开展了非小细胞肺癌(NSCLC)新型诊疗分子标志物挖掘、作用机制、诊断模型构建及临床转化应用,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 国内外率先利用多组学综合技术方法,对宣威肺癌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研究,构建了宣威肺癌基因突变谱、拷贝数变异(CNAs)数据库、甲基化突变基因谱、差异表达基因谱、差异表达的 miRNAs 谱、差异表达的 lncRNAs谱、差异表达的 T-UCRs 谱,筛选出了一系列潜在的新型分子标志物,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国内外率先对NSCLC潜在的新型标志物或潜在治疗靶点开展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miR-133b、NCAPH、SLC52A2、CFB、ACSM5 及其 ACSM5-P425T 突变体、TRIP13、MXD3、miR-551b-3p等新型分子标志物,为NSCLC早期诊断、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国内外率先对所筛选出的14个新型分子标志物(linc-MRPL33-1、linc-PIK3C2G-2、linc-ABCA5-3、miR-139-5p、miR-4778-5p、miR-193a-5p、miR-551b-3p、miR-4646-5p、miR-3654、miR-3651、miR-720、hsa_circ_0006117、ACSM5及其 ACSM5-P425T 突变体),并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了NSCLC预测模型,为NSCLC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三、项目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16篇,累积影响因子为98.902,单篇最高达38.104,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篇,科技核心期刊17篇;获发明专利9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现转化2项;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专著1部,主译专著1部,参编专著15部;参编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部;制订专家共识/指南6项,其中共同牵头制订共识2项;培养医学博士生12名,硕士生86人,职称晋升9人,其中由副高晋升为正高3人,由中职晋升为副高6人。晋升研究生导师7人,其中晋升博导2人,硕导5人;医学检验科主办了国家级、省级培训班共17次,培训骨干5000余人;相关成果支撑获批“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程京院士工作站、国家基因检测应用示范中心、云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云南省临床检验诊断省创新团队建设,医学检验科连续八年《西南区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榜科室》上榜,其中2018年、2019年、2020年排行第三名,2021年、2022年、2023年排行第四名;已在多家医疗机构得到推广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专家组成员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玉明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郑 瑞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技师

  林 云 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技师

  钱 净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技师

  刘春林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主任技师

  石 琼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主任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