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研究及治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4-04-01 浏览次数:316

科技成果评价.jpg

  2024年3月2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完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研究及治疗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3个国家基金和省部级等共11个项目资助下,历时10年,围绕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药物靶点及治疗新技术等问题,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病理、药物作用机制和手术治疗等系列研究,以及推广应用,取得了如下主要创新性成果:

  1、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颌内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高流量搭桥技术,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比低流量搭桥疗效好;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颞浅动脉双支搭桥比单支搭桥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疗效更好,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2、首次报道百日咳毒素可以通过阻断神经元钙内流,同时抑制小胶质细胞的神经毒性,缩小梗死面积和改善神经功能,揭示了百日咳毒素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3、国内外首次报道了缺血后神经元CX3CR1表达上调,并通过调节Ca2+内流介导脑缺血后神经元的凋亡;敲除或中和神经元CX3CR1后可抑制Ca2+内流,减少神经元凋亡,继而缩小梗死面积和改善神经功能障碍,表明CX3CR1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4、国内外首次报道了灯盏乙素可抑制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毒性和阿魏酸可抑制缺血后的炎症反应,继而减轻神经损伤,改善神经功能障碍,为这2种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新策略。

  5、首次报道了中国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具有相关性,并提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脑缺血事件发生相关,为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新见解。

  三、本项目发表论文41篇,其中SCI论文25篇,累计总影响因子65分;获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主编主译出版专著6部;培养医学博士生9名,硕士生46名;获“兴滇英才”计划人才2人。相关成果支撑云南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云南省神经外科重点学科和院士工作站等5个平台建设;在浙江、广东、安徽、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内外29家医院推广应用,疗效显著,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颌内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高流量搭桥和颞浅动脉双支搭桥手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评价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永发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左 频 云南省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李娟娟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期俊辉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赵 楠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高永军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