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2-05 浏览次数:1423

昆明医科大学2个项目 anli.jpg

  2021年2月4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的“远隔缺血后适应技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2项省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围绕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中出现的致残率和复发率较高的临床难点,开展了10年研究及临床应用,建立了“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技术体系,主要创新点如下:

  1.建立了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动物模型,确定了夹闭双侧股动脉10min,再灌注10min三个周期的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可明显减小脑梗塞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减少缺血性神经元凋亡的发生,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对临床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2.构建了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大鼠circRNA和miRNA表达谱,筛选出circRNA_0002286-miR-124-3p-VLCAD ceRNA调控网络;发现circRNA_0002286竞争性结合miR-124-3p并抑制其活性,增加miR-124-3p下游靶蛋白VLCAD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调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远隔缺血后适应脑保护作用密切相关。

  3.开发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置“一种改良远隔缺血适应训练仪”,具有无创、便携、易操作、费用低、无明显副作用的特点,临床疗效十分明显。

  该成果已在省内9家医院近10年的临床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2019年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致残率由33.8%降至32%-33%,降低了0.8%-1.8%;将5年累积复发率由30%降至29%,降低了1%;累计获益人群超过5万人次。该项目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0项;发表SCI论文8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22人;获云南省创新团队1个。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代解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教授

  肖春杰 云南大学教授

  张荣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谭 晶 昆明市延安医院教授

  尹 勇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