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神经调控技术在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及推广”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2-05 浏览次数:1551

云南少数民族代谢相关性疾病关键诊疗技术及推广应用 anli.jpg

  2021年1月2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昆明医科大学完成的“神经调控技术在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及推广”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个项目资助下,开展了神经调控技术在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及推广,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该项目基于微创神经外科的理念,应用了立体定向系统、机器人、术中导航、脑血管造影、计算机、影像后处理、电针刺激等先进技术,实施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最小意识状态、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精准定位致痫灶、迷走神经电刺激(VNS)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丙泊酚WADA测试定位语言和记忆优势半球、术中唤醒术切除功能区病变、电针刺激治疗脊髓损伤、联网数据库进行临床资料管理、远程程控技术对偏远地区DBS术后患者进行程控。本项目应用了一系列临床诊治体系,做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工作,使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本项目应用的理念和诊治体系全面、有效、实用性强,形成了集成化的创新点,在各级医院得到应用和推广,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云南省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学术及临床队伍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高水平交流平台,加深了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基础与临床的转化应用。

  2、该项目基础研究中:(1)首次发现STN-DBS对帕金森病患者术后改善率与患者疾病进展指数(IOP)成反比,把IOP值作为手术评估的重要部分,为帕金森病的微创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2)首次发现在药物难治性癫痫致痫区定位上起着重要作用的gamma振荡在不同生理状态和精神类药物作用下与感觉门控(SG)呈负相关变化,为癫痫外科的精准微创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3)首次发现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是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起作用的,对微创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理论基础;(4)首次发现COL6A6可作为垂体腺瘤(PA)组织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对垂体瘤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三、该项目共发表科研论文20篇,其中 SCI 论文13篇,累积影响因子为41.772;获得专利10项;主编出版专著1部;入选云岭名医1名,入选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后备人才2名,入选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医学后备人才1名,培养医学博士生16名,硕士生38名;职称晋升8人,晋升研究生导师3人;开展了6项新技术;运用神经调控技术完成药物难治性癫痫、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最小意识状态等功能性病变手术243例(其中运动障碍疾病共229例,最小意识状态促醒治疗8例,迷走神经电刺激术4例,丘脑前核脑深部电刺激术2例);主办国家级、省级学习班、培训班10次,参会人数共计1566人;成立了4家云南省帕金森疾病诊疗分中心和云南省DBS远程程控分中心,并建立了帕金森病联网数据库进行资料共享;建立了4个基层专家工作站;入选“云南省高校神经调控技术在功能神经外科的应用及临床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等平台的建设;该项目在省内13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该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邹成钢 云南大学研究员

  戴成国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赵宁辉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钟剑烽 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

  钱希颖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刘 俊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杨 雷 昆明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