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抗病优质玉米骨干亲本创制、新品种培育及推广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

2020-12-25 浏览次数:1990

抗病优质玉米骨干亲本创制、新品种培育及推广应用 anli.jpg

  2020年12月24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牵头完成的“抗病优质玉米骨干亲本创制、新品种培育及推广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成果针对我国玉米遗传基础狭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匮乏等关键问题,利用热带优异玉米种质,开展了杂优模式、种质创制和新品种培育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主要科技创新如下:

  1、精细定位了抗玉米灰斑病主效位点QTL-qRgls1和 QTL-qRgls2,分别提高玉米灰斑病抗性19.7-61.3%和20.6-24.6%。建立了抗灰斑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将温带感病骨干自交系Reid群掖107、非Reid群K12等转育成抗病自交系。

  2、定位了醇溶蛋白调控因子qγ27,明确了其拷贝数变异是胚乳质地改变的主要原因,阐明了优质蛋白玉米籽粒硬度的遗传调控机制;首创优质蛋白和高维A多基因聚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创制出优质蛋白和高维A的优质种质。

  3、提出了“三角形”杂种优势群模式,明确了蛋白含量和光合作用关键酶PEPC和RuBPC酶是Suwan1杂种优势群明显不同于Reid群和非Reid群的重要生理学指标之一,提出了热带Suwan1种质等热带资源是温带玉米改良的重要种质,为我国玉米种质扩增提供了新途径。

  4、创制了玉米骨干亲本39份,累计向国内外发放13990份次抗病优质玉米种质。育成了审定品种26个,其中5个品种在国外通过审定,创下了我国高海拔地区(>2000m)玉米高产纪录。

  该成果获植物新品种权12项,授权专利9件;发表论文33篇,其中在PNAS、Crop Scienc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17篇;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获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颁发的最佳合作单位奖1项,老挝南塔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2018至2019年,新品种累计推广应用 2782.87万亩,总产值304.41亿元,新增产值28.63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在抗玉米灰斑病和优质蛋白玉米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孙汉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克勤 云南大学教授

  何霞红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

  胡凤益 云南大学教授

  陈丽娟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吴劲松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朱永平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