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5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牵头完成的“中枢神经损伤后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及临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首次成功构建并改进了灵长类脑选择性深低温断血流复苏模型,阻断双侧颈总动脉10分钟后行脑选择性深低温并成功复苏。病理学观察发现复苏前后实验猴全身器官无明显损伤,无脑、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损害;复苏后脑电活动恢复正常。复苏前后脑组织中NGF、GDNF,Caspase-3、S100B等蛋白表达上调提示深低温有利于脑保护。
磁共振及磁共振氢质子波谱研究表明选择性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前后双侧额顶叶近皮质区,双侧基底节区的NAA/(Cr+Cr2)﹑Cho/(Cr+Cr2)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发现选择性脑深低温断血流复苏后,神经传导束和基底节完整,从神经影像及生化代谢角度证实,猴脑缺血后行选择性脑深低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复苏后猴脑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逐渐恢复,至12周时基本恢复正常。表明猴脑缺血后行选择性脑深低温能有效保护脑高级功能,为该技术应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基础。
三、该研究成果已在全国3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的神经重症治疗中进行了推广应用,病人死残率明显下降,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该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杨智勇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
罗 林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苏 平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杨 雷 昆明市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洪仕君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