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低纬高原大麦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03-29 浏览次数:1537

低纬高原大麦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 anli.jpg

  2019年3月2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完成的“低纬高原大麦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针对云南大麦生产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存在的问题,分区域开展了大麦绿色轻简栽培技术的种植模式与耕作制度的系统性研究。

  三、项目建立了“早秋麦避旱栽培技术”、“前促、中补、后控”施肥技术、“规范化机械播种技术”、“轻简栽培技术”、“大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五大核心栽培技术体系,并充分挖掘品种的高产潜力和优质潜质。研究提出的主要技术和筛选的15个品种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遴选为全省大麦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四、研究创立了兼顾云南生态特点和产业优势的种植模式:“大麦-烤烟-大麦”和“核桃(果桑)套种大麦”种植模式,不仅增加复种指数,有效利用“时空”资源,增加光合积累,实现“农林双增、粮经并举”的高产高效栽培。同时创建了3项高产高效技术规范模式图,为低纬高原大麦绿色高产、高效栽培和推广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项目研究集成的“两大种植模式”和“五大关键栽培技术”与良种配套应用,在生产上应用集中显现了“既要争高产,又要见高效,更要体现绿色发展”的技术优势,不仅在云南省创新了三个全国大麦最高产量纪录(在丽江创造了大麦亩产756.6千克、青稞亩产608.2千克,在大理创造了大麦千亩连片平均亩产608.23千克)。通过上下联动、分工协作,将小面积的高产典型变为大面积增产增收,实现云南大麦全面增产、节本和增效。2016-2018年累计示范面积达377.09万亩(每年应用面积占全省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占全国总面积7%),实现新增经济效益18410.14万元,节约劳力成本2262.5万元,减少药肥投入1508.4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六、项目实施过程中发表相关研究论文22篇,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

  综上所述,低纬高原大麦绿色高效技术项目实施以来,充分发挥并体现了科技增粮的重要作用,大幅提升了云南大麦生产综合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段红平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杨清辉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

  王孟宇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袁平荣 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吕建平 云南省植保植检站推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