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02-02 浏览次数:1873

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dongtai.jpg

  2018年2月2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林业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听取了项目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研建了云南省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研发出“基于GIS的云南省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建立了云南省林地薇甘菊测报点230个,形成了覆盖云南省的省、州、县三级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体系。

  3、首次发现本土天敌昆虫薇甘菊颈盲蝽,阐明了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确定了其安全性、控制机理和控制能力,揭示了薇甘菊颈盲蝽对薇甘菊化学识别机制,研究并提出了薇甘菊颈盲蝽的林间保护利用技术,应用后对薇甘菊的控制率达70%,降低薇甘菊结实量75%。

  4、系统研究了中国不同群体薇甘菊的遗传多样性。对中国薇甘菊主要发生区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4个省份513个群体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首次揭示我国的薇甘菊地理种群有3个,入侵云南的薇甘菊与入侵广东、海南和广西的薇甘菊属于不同的种群,证实云南的薇甘菊来自于缅甸。

  5、提出了薇甘菊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的新技术,明确了薇甘菊在不同温度下厌氧发酵的产气潜力;利用薇甘菊作为培养基料进行平菇栽培试验,形成薇甘菊生产平菇技术;创新了薇甘菊资源化循环利用的途径。

  6、集成了薇甘菊的综合防治技术。提出了防治薇甘菊的农药减量增效技术,研制出复配药剂2种;优选出8种替代控制植物,提出了7种生态调控模式,对薇甘菊的综合防治效果达95%。

  7、发表论文22篇,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订并颁布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

  8、该成果在云南、广东等地广泛应用,使云南省林地薇甘菊发生面积已从2013年初的28.17万亩,降到2017年底19.26万亩。建立了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示范基地74个,举办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311期,培训技术人员21720人次。取得了重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地推动了我国林地薇甘菊防控技术进步。

  综上所述,该成果在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上有重大创新,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建议成果名称改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

专家组成员

  骆有庆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张星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叶建仁 南京林业大学教授

  陈晓鸣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研究员

  杨大荣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刘宏屏 云南森林自然中心研究员

  张付斗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