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3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内科胸腔镜技术结合生物标志物在胸膜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项目一项的资助下,开展了基于内科胸腔镜技术的系列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该项目改进了内科胸腔镜的麻醉方法,提高了镇静和镇痛的疗效,并证实了其安全性,申请并授权的新型专利产品,有利于提高术中患者的舒适性;
2、该项目以内科胸腔镜下直观判断作为结核性胸膜炎粘连程度评估的客观指标,建立粘连程度分级方法,证实粘连形成及程度和Th1,Th17细胞和相应细胞因子的免疫相关性,为结核性胸膜炎粘连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3、首次应用二维电泳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比研究结核性胸腔积液,恶性胸腔积液和漏出性胸腔积液蛋白组表达差异,发现五个特征蛋白: C1抑制蛋白,转甲状腺素蛋白,人补体片段3b ,人铜蓝蛋白和Z34c蛋白片段Fc,有可能成为鉴别不明原因胸腔积液的生物标志物。
三、发表论文共12篇,其中SCI 2篇,北大核心论文7篇,主编及参编专著2部,获得专利2项,培养硕士4名。
四、该项目在省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该成果部分支持了云南省临床重点专科、云南省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卫生厅内设机构(云南省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呼吸内科学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呼吸内科学(博士、硕士)二级学科授权点、“十二五”校级重点学科等平台的建设。
综上所述,该项目整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比研究结核性胸腔积液和恶性胸腔积液及漏出性胸腔积液蛋白组表达差异、建立新的内科胸腔镜下粘连程度分级方法、证实粘连和Th1,Th17细胞和相应细胞因子的免疫相关性的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柴燕玲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李梅华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李少莹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副主任医师
李海峰 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何利平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梁 晓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梁咏雪 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