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完成的“缓流带古岩溶作用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的发现和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完整、规范,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项目针对塔河油田奥陶系中深层古岩溶储层类型、古水文条件和成因机制、以及地球物理预测方法不清等难题,开展了中深层深部岩溶特征和储层发育规律、内幕储盖层地球物理预测与评价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勘探思路和技术,指导了深层勘探部署。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如下:
(1)借鉴现代岩溶学理论体系,将今论古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背景进行刻画,还原了其古岩溶发育条件和地质背景,首次在塔河油田建立了“缓流带”岩溶作用模式,指出奥陶系上统尖灭线附近古水动力突变区缓流带岩溶最为发育,由此划分了有利勘探区带。
(2)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技术,进行中深层古岩溶系统的刻画和小尺度缝洞体预测,创新了塔河深层内幕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局部致密灰岩盖层判定及内幕缝洞型圈闭的刻画与评价技术,指导了井位部署。
3.该成果已受理专利1项,发表论文4篇(EI收录2篇),中石化油气发现二等奖1项,商业发现二等奖2项。
4.该项技术在塔河油田中深层领域得到了工业化应用。自2015年至2019年累计部署钻井44口井,形成了年产10万吨的产建阵地,新增探明储量4781.14万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精度三维地震储盖层预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戴金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
康玉柱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邹才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
廖广志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副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田景春 成都理工大学教授
王尚旭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
樊太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