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极端环境下多孔介质耗能机理及减振降噪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9-12-17 浏览次数:2265

极端环境下多孔介质耗能机理及减振降 anli.jpg

  2019年12月14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西安召开了由西安交通大学完成的“极端环境下多孔介质耗能机理及减振降噪应用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方的总结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了如下意见:

  1. 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 该项目首次将散体元方法应用于颗粒阻尼的耗能机理研究,得到了不同激励力条件下颗粒间摩擦耗能与碰撞耗能相对比重的变化规律,克服了以往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定性分析的局限性;对柔性约束颗粒阻尼(BBD)进行了散体元仿真研究,实现了对柔性约束松紧度的定量计算,阐明了松紧度对颗粒耗能的影响规律,为颗粒阻尼在失重或微重力等极端环境下的工程应用提供了设计理论依据。

  3. 提出了基于内时理论的颗粒阻尼模型,发现了强激励条件下的颗粒莱顿弗罗斯特效应,为颗粒阻尼动力吸振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建立了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和湍流类比理论的颗粒阻尼预估模型,实现了颗粒阻尼减振降噪效应的定量描述。

  4. 提出了多孔金属材料的梯度结构模型,优化了多孔金属材料的吸声性能,在800-6400Hz范围实现了吸声效率达90%以上的宽频吸声效果。构建了一种基于Biot理论的声学扩展模型,实现了高温高声强条件下金属多孔材料的声学性能预估,利用突变理论实现了宽频带的多孔金属材料声传播特性的定量描述。

  5. 该项目研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温、高声强的多物理场声学综合测试装置,填补了在高温、变温、高声强等环境下声学性能实验测试方面的空白。

  该项目已经申请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80篇,并在多个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的极端环境下多孔介质耗能机理及减振降噪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林 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教授

  陈克安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教授

  王敏庆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仇原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刘宏昭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王佳民 西安鑫垚陶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研究员

  霍宏发 西北核技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