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西南林业大学主持完成的“云南切梢小蠹智能监测与绿色防控技术开发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研建了以云南切梢小蠹为主的林业有害生物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开发了无人机智能实时指挥管理系统、林业有害生物远程诊断与智能监测平台、林地一张图移动智能平台、数据融合平台、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采集APP软件;集成了卫星数据、无人机数据、地面定点监测数据、地面人工采集数据、气象数据等;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有效融合和智能分析,显著提升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3、研发了云南切梢小蠹非寄主调控技术。筛选了旱冬瓜、滇朴、川滇桤木等非寄主混交植物,从非寄主植物中筛选出干扰云南切梢小蠹气味物质6个,开发出小蠹虫气味干扰剂2个,提出混交模式3个。
4、集成了蠹害木清理、生物防治技术、气味干扰技术和非寄主混交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经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蛀梢率和受害株率平均维持在11.4%和3.96%,实现了林分的自我调控。
5、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已在云南、河北、甘肃、黑龙江等4省25个县得到应用,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达到1143.57万元,实现新增利润457.42万元;集成的绿色防控技术在云南切梢小蠹严重发生区玉溪市、楚雄市、大理州等9个州市推广应用。示范应用面积达到32万亩,累计经济生态综合效益为4.54亿元;举办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班52期,培训技术人员2508人次,显著提高了我国松小蠹防控技术水平。
6、发表论文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制定和发布行业标准1项,云南省地方标准4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培养硕士研究生9名,博士研究生1名。
综上所述,该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专家组成员
张永安 中国林科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
叶建仁 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宗世祥 北京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
叶 辉 云南大学院长、教授
李永和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石 雷 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书记、研究员
张 军 云南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