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高海拔山区风电场智能选址与工程优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8-02-09 浏览次数:1539

高海拔山区风电场智能选址与工程优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 anli.jpg

  2018年2月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运达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及河海大学共同完成的“高海拔山区风电场智能选址与工程优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示范”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观看了成果演示,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成果评价资料齐全、翔实,符合评价要求。

  二、项目针对云南省高海拔山区风电场开发所存在的风电场宏微观选址难、风电机组海拔适应性差、工程建设难度大等技术瓶颈,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在云南省楚雄州保顶山、三道箐风电场开展了应用。主要创新点如下:

  1、高海拔山区风电场选址评价方法与智能选址模型。集成风能资源、土地利用、交通条件、地形条件、地质条件、环境影响、电网接入条件等,通过大量样本数据训练,构造梯阶层次模型,确定评价指标间相互作用的程度和贡献率,形成了高海拔山区风电场选址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在云平台支撑计算下,完成高海拔山区风电场开发适宜性分析;

  2、高海拔山区风电场选址资源组织与管理的云构架。实现在云计算环境下风电场选址相关多源异构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在尽量不改变现有空间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前提下,建立接入云环境的所有节点上的空间数据库建立全局空间索引及标准,对已有异构空间数据资源集成,云服务中心在云环境中进行智能匹配、查找、推荐和执行服务,并透明地将各类设计资源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实现风电场选址宏/微观,内/外业协同设计;

  3、高海拔山区风电机组超大风轮动态载荷优化、独立变桨控制和自适应智能控制技术。针对高海拔山区风电机组超大风轮带来的整机载荷偏大问题,首次提出了载荷自适应控制技术。尤其是大湍流和极限阵风工况下,结合在线预估技术获得风电机组的实时载荷状态,自适应调整机组转矩和桨距角以优化整机载荷,提高风机结构安全性,延长风机寿命;

  4、研发了带嵌固段的筏板式新型风机基础。项目研发的带嵌固段的筏板式风机基础体型简单,混凝土及钢筋用量较传统体型节约10%以上。开发的基础三维有限元结构分析平台可实现风机基础结构件、基础连接件的参数化三维快速建模和有限元自适应网格自动剖分,采用线弹性和弹塑性两种方式反映地基土的性质,更准确计算结构和地基的内力和位移。

  三、项目研究成果已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国内多个高海拔山区风电场的设计及缅甸、老挝、坦桑尼亚等国外山地风电场选址中得到推广应用,成果获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4项,发表论文13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该研究成果总体上达到了同类研究国际领先水平。评价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评价。

专家组成员

  刘纪平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傅 程 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高级工程师

  付 斌 法国美迪(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区负责人

  朱 勇 云南省气候中心研究员

  张林洪 昆明理工大学电力工程学院教授

  方源敏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教授

  崔 巍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