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的生物学机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4-20 浏览次数:675

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的生物学机制 anli.jpg

  2021年4月1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西南林业大学完成的“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的生物学机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规范、完整,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成果在4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资助下,基于植物-微生物-土壤动物三大生态功能类群交互作用的理论视角,探明了热带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固持、碳转变、碳排放、碳储量”等碳汇形成关键过程的生物学调控机制。主要科学发现点如下:

  1. 发现了热带森林蚁巢土壤微生物碳固持的cbbL/M、acsA/acsB等6个功能基因和amyA、mannanase等8个碳排放的关键调控基因;辨识了3个固碳关键土壤动物类群和3个凋落物分解的土壤动物功能群。

  2. 揭示了热带森林“植物新碳输入-酶活性-微生物基因多样性”耦联过程对土壤碳库恢复的微生物酶学及分子机理;探明了亚热带人工林不同施肥模式介导“土壤微生物-动物耦合过程”调控生态系统碳固持的生物学机制;厘清了热带亚热带天然林生态系统地上植被介导“水-土-气-生”界面物质循环对碳储量的植被调控过程;阐明了西南退耕还林区典型热带亚热带森林碳汇潜力演变的格局。

  3. 量化了不同食性蚂蚁活动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固持的贡献,查明了节肢动物对凋落物分解及碳释放的作用,解析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细菌与真菌呼吸、酶活性、碳矿化”耦合过程对热带亚热带森林碳排放的调控程度。

  4. 指导了人工林保护建设中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提升和碳储量维持的理论应用水平,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树种配置与混交模式选择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三、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其中SCI收录33篇;出版专著2部。20篇核心论文总影响因子62.187,总他引次数450次;8篇代表作总影响因子33.849,总他引次数321次。培养了省部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人、研究生32名。

  四、项目理论成果应用显著提升了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推广面积3.48万亩,新增固碳效益2.4535亿元。

  综上所述,该项目理论创新性及可应用性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热带森林碳固持与碳排放的土壤生物调控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专家组成员

  曹福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校长

  郑郁善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

  段昌群 云南大学教授

  刘云彩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郭华春 云南农业大学学院书记、教授

  杨效东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张燕平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