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稻属AA基因组种间杂种不育遗传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4-19 浏览次数:696

稻属AA基因组种间杂种不育遗传研究 anli.jpg

  2021年4月18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完成的“稻属AA基因组种间杂种不育遗传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1、项目提供的资料齐全、详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2、该成果针对亚洲栽培稻与AA基因组野生近缘种间存在杂种不育和生殖隔离的现象,创制了全世界最丰富的种间杂种渗入材料,培育了200余份育性近等基因系,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科学突破,对水稻种间杂种不育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形成“一策略三发现三应用”的研究成果。针对种间杂种不育这一复杂性状,运用反复选择、回交、结合二项式分布和遗传定位,在对种间杂种不育位点进行遗传分析的基础上,定位水稻种间杂种不育新基因12个,占国内外水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总发表数的1/2,突破了国内外稻属种间杂种不育一直局限于个别种、个别编号、个别组合的研究现状;从水稻种质资源中检测并定位种间杂种不育中性等位基因2个,占水稻自然变异种间育性中性基因的三分之二;克隆种间杂种不育基因2个,占国内外水稻种间杂种不育基因克隆数的1/2,提出S1介导杂种不育的非对称遗传互作新机制的模型、qHMS7自私基因的“毒性-解毒”分子机制,突破了种间杂种不育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基因克隆研究的瓶颈;并在水稻种间杂种不育遗传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研究了“桥梁亲本”在克服种间杂种不育中的运用,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创制了两个种间杂种不育中性等位基因,并通过克服种间杂种不育,培育了国际上首个利用非洲栽培稻资源杂交选育的亚洲栽培稻粳型水稻新品种“云稻1号”。

  3、相关研究结果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9篇,发表当年影响因子共计85.139,他引172次,所发表文章、培育品种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力。

  该成果在系统性、规模性、深入性上原始创新特别突出,获得成果的周期长难度大,在科学上有重大发现和重大影响,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对深入认识稻属种间杂种不育的遗传、分子机制、演化规律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对克服种间杂种不育,利用亚洲栽培稻野生近缘种有利新基因及种间远缘杂种优势奠定了策略、技术、方法、以及材料关键基础,并具有示范引领作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该研究成果通过评价。

  建议:进一步发掘杂种不育基因、阐明更多基因的不育机理。

专家组成员

  钱 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所长

  欧阳亦聃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张克勤 云南大学教授

  龚 明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胡金勇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